收到小鱷魚的第一本成品,星同回憶著第二本的故事情節……
啊!小鱷魚太誇張了,他給大家惹了大麻煩,他錯得很離譜啦!
沒錯,就是這樣啊。
哈哈,可是大家都原諒他了,只有壞心的狐狸媽媽……但是,為什麼每次故事裡,都是狐狸當壞人啊?
那我們下次寫一本故事幫狐狸洗刷冤屈好了。
不要,有人寫過了,而且我想就讓狐狸當壞人好了。星同如是說。
孩子的世界很簡單,狐狸當一次壞人,就此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。在第二本故事裡,狐狸媽媽並不壞,只是為自保,痛罵了小鱷魚,即便她有理,但孩子的潛意識不愛聽道理。
孩子需要被愛、被理解、被原諒,才有機會懂得大人想傳遞的道理。
年前,好友在電話那頭沮喪的說,她有年前焦慮症,怒吼媽上身,她的另一半卻笑說,為什麼只准她怒罵孩子,卻不許外人說一句。
我理解啊,因為我們是孩子最親近的人,我們動怒了,只要給孩子的愛足夠也堅定,孩子並不會產生恐懼,我們也是盡責的媽媽,對孩子的言行比任何人都關注,罵孩子一定關起門,孩子慢慢會懂得我們保護他的心情,親子的緊密依靠不容懷疑,犯錯的孩子也想改過。
倘若,孩子在外犯錯,並接受不是他父母、不是他老師的人怒罵,這樣的罵只想讓他恐懼,從此不敢犯這樣的錯,在場的父母當如何?
答案沒有標準,為人父母的選擇可以被尊重。
記得前陣子看到朋友的朋友一篇內心文,說起童年因為在升旗時嘻鬧,而被主任點名痛罵的事件(或許是羞辱了),從此直到成年,他很怕大嗓門的人,很怕有權威的人,很怕聽到反詰的語氣。
我的臉皮薄,有個敏感型的兒子,能理解那樣的陰影。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會因此留下不好的記憶,此關乎個性。但我相信,身為大人的我們,沒有人願意被老闆當眾痛罵,就算是多麼離譜的錯,誰也不希望被羞辱。
孩子會犯錯是正常的,孩子會記得給他機會改過的人,感覺溫暖並願意也變得溫暖,他也會記得被痛罵的經驗,甚至忘記自己錯了什麼,卻特別難忘那猙獰的面目。
把孩子當個大人一樣尊重,不把他當個孩子一樣,認為他矮一截,認為孩子就是必須被教育,或許就不會質疑為孩子留自尊心,不在外人面前罵孩子,是可笑的教育了。
孩子不是不許罵,但給孩子留情面是必須的,也最好是孩子親近的父母、祖父母、老師,來擔起教育的責任。
小鱷魚系列的第二本故事,小鱷魚看似很欠罵,差點那出「蛙命」,但是呀但是,小孩真的不欠罵,打罵是一種手段,讓孩子記取教訓,不敢犯錯,是導正孩子行為的最快方法。但誰不是在錯誤中成長的呢?只要不傷天害理,給孩子多一點包容,孩子總會長大的。
附圖是親子天下出版的《我想做壞事》,文字很短,沒有深意,但星同和妹妹看了一遍又一遍,每看一遍就哈哈大笑。每個孩子心底,都想挑戰大人做點壞事,如果我們忘了那感覺,是因為我們老了,孩子也大了,或許沒機會再當怒吼媽,但正接受著孩子過去感受我們給予的包容或羞辱,而回應的……
信任或者不再傾訴。
寫於2017,1,27